为什么白茶不提倡闷泡喝?
闷泡,是茶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。
用110毫升标准带盖白瓷碗泡茶时,称量茶叶5克,倒入沸水后立即倒出。只需几秒钟就可以把茶倒出来,以满足水释放快的要求。
然而,网上也有一些争议的声音。
茶有问:你为什么要快点从水里出来?
茶友问:能不能减少茶叶量来制造一个闷泡?用标准的盖碗泡茶,加2、3克茶叶,就不会苦了!
事实上,当你用一个有盖的碗泡茶的时候,如果你能减少茶的投放量,它能好喝吗?味道自然也会欠缺的。
有很多相关的疑惑,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。
【白茶冲泡测评】
第一冲:
把开水倒进碗里,倒数30秒,煮半分钟,再倒茶。
减少茶水量后,闷茶汤晶莹剔透,淡麦啤酒色,清淡。
出汤后,透出的气味是淡淡的花香味,但仔细区分,香味水平变化不大,花香和竹叶香味都不明显。
茶汤的味道清爽清淡,茶的味道不够。
盖碗上放着重达5克的干茶,茶叶蓬松,茶梗肆意。
把开水倒在靠近碗边的地方,盖上盖子,迅速把汤取出来。用时在8秒内,但可以看到的是,茶汤内晶莹透亮的,白茶白毫数量更多些。
揭开盖碗闻到的香气,充满着山林气息,更像是雨后般微带有凉意,茶香更馥郁更多元化,茶香层次也更丰富。
第二冲:
两克茶叶,闷出来的是鹅黄色茶汤,盖香上,依然是茶香较弱,茶香层次淡。
那些竹叶香、花香等香气因素,都飘散褪色,只留下茶香的影子,依稀难以辨别。
而在茶味上,入口更加顺滑,茶味平淡还微微带有涩意,但很快就化开了。
快速冲泡出来的茶汤,茶汤颜色相似,相对较浅些。
微微放凉一会,花香味就变得更为清晰些。喝完茶汤,只觉得茶的味道香甜可口,汤的感觉醇厚,回到甘更明显了。
第三冲:
按理说,用盖碗泡茶时,从第三次冲水开始,恰好是茶味高峰的出现。茶界常说第三冲第四冲的都是精华。
两克茶叶闷出的第三道茶汤,味道已是渐渐入微。就连汤色都明显的变淡。盖香也渐渐没了踪影。
五克茶叶在冲泡出汤后,循序渐进地释放出香气。这茶香气扑鼻,稠度也不错。
在茶香方面,还是清新、香甜、厚重的。茶汤过喉香甜可口且回味无穷!
第四冲:
两克的茶叶,在闷过3冲后,已经寡淡无味了。
让人觉得是减少投茶量后,闷泡出来的茶汤虽然不苦涩。但闷出来的茶汤品质并不认为好喝!
五克泡出来的茶汤,花香气息撩人。揭盖后,竹叶的清香保持不变,花香由轻盈柔软转变为温柔柔和。茶香多变妙不可言。
第五冲:
到这时 ,茶汤已是什么味道都不复存在了
至少第一次冲的时候能闻到的茶汤,能喝的鲜甜,在这次冲的时候都接近于零。像极了饮着一杯白开水微微感觉和茶有些许挂钩。
茶叶中的白毫随之减少,但茶叶的厚度没有明显变化。
【实验总结】
减少投茶量后,茶叶闷浓泡苦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然而,这将引入一个新问题。
比如,茶味不耐泡。
比如,汤不够醇厚。
例如,茶汤的味道快,味道不够。
泡茶时如果没有及时倒出茶汤,而是盖上盖碗继续闷一会再出汤,那么即便是一款好茶也是极易导致受损、转淡。
错过之后,如此鲜美清新的茶香难得一见。
投茶5克的冲泡方法才是中国白茶冲泡的黄金茶水比。
当然,当茶的比例很好的时候,会用快水冲泡,一杯好茶的完整香气会慢慢展开。
泡好茶,要用快出水。
闷泡并非最佳方式。
否则,同样的茶,在减少茶量,闷出茶的味道,从来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